我坚持一年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学习上,然后崩溃了
点上方蓝字GPA+ , 在右上方 ··· 设为星标 ★
每天中午12点,陪你一起走不平凡之路
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LinkedIn,微信ID:LinkedIn-China,LinkedIn领英是全球知名的职业社交网站,每个《财富》500强公司均有高管加入。
晚上8点,我翻开《大家的日语》,自学第15课。
21点37分,我开始读《感官回忆录》,提升写作敏锐度。
23点10分,我坐床边读《逃避自由》,见缝插针思考人生。
23点56分,睡前刷手机,喜欢的公号推了新书单,挑了2本,京东下单。
12点23分,睡觉。
这是我2年前下班后的生活常态:用书籍、网课、学习APP填充生活缝隙,日子似乎紧凑充实,有种奋发向上的未来可期。
我身体力行 “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学习上”,坐地铁看书,洗澡听书,周末泡书店,做梦都在参加读书会。
这样的生活持续了1年左右,然后我崩溃了:
明明认真看了这么多书,上了这么多课,怎么感觉我没半分长进?
都说21天养成一个习惯,为啥我不仅一点不享受,反而还厌学了?
直到我读到了jotform创始人Aytekin Tank的一篇文章,终于解答了我的困惑:
问题可能就在于:“我太爱学习了!”
学习已经成为逃避现实
最高尚的借口
比如我,最高理想是做策展人,我买了N本又贵又厚的书,什么《策展简史》、《美术馆!原来如此》、《策展人手册》等等,在家各种研究,结果连个策展实习都没申请过。
我总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。
现在去实习,只能打杂、跑腿,但我又不想牺牲宝贵的周末去做被人使唤的小喽啰,也不想因为懂得少被人笑话。
而疯狂看书给了我充分的心理慰藉:看,我在打地基呢,我是真的在为未来转行做准备。
结果是我准备了2年都没付诸行动,而且时间拖得越久,越感觉没准备好。
后来我发现,我不是没做好转行的准备,我是不敢放弃沉没成本,而所谓的“自我提升”正好可以麻痹自己。
实际上,信息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,学习早就变成世界上最容易办到的事情之一:
网络中各种7*24小时的学习课程从未间断,穿着睡衣就可以学遍全世界。
但学得越起劲,就越可能成为你行动迟缓的遮羞布!
《盗钥匙的方法》
学得再用力
用错方法都是白搭
以下是牛津大学教育学研究生院的一段课堂对话:
教授:“请简单地解释一下什么是绝对命令。”
学生:“绝对命令是指哲学家康德在伦理学上的……"(以下省略几百字概念背诵)
教授:“不错。你每天学习多长时间?”
学还:“最少6小时。”
教授:“那么第二个问题,你为什么学习?”
学生:“……”
呃,这不就是我?一阵瞎学,却不知道学习的目的为何。
生活中,很多人都在无意识犯这个错误。
疯狂学习之后,发现无论如何无法提高,浪费了很多时间,又伤害了自信,然后陷入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学不好,恶性循环。
这是因为学习的方法根本就是错误的。
根据美国教育界常用的“布鲁姆认知体系”,我们平常学习时的“看书、记忆”等方法,属于“低层次思维”。
当然了,不打这些基础就没有思维的上层建筑,但时间一长就会觉得极度枯燥而无法坚持,很多人的学习之路就断送在了这一步。
而学习效率最高的分析、评价、创造则属于“高层次思维”。
国家培训实验室(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ies)做过的一个学习方法效果测试也给出了支持论证:
通过阅读能吸收的知识仅为10%,而通过讨论,实践或向人讲述的方式,知识吸收率高达50%,75%和90%!
我们平时所谓的学习,基本上就在底层方法上徘徊。
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看了那么多书感觉还是又蠢又无知?因为看得越多,真正吸收的却始终有限,能不挫败么?
不要以为攻坚克难
自己就是个狠角色
曾经我为了完成读书计划,跟进网络班进程,加入各种打卡群、互助学习班,对自己执行军事化管理。
我学习的原则只有一个:All in。
但渐渐我发现,这样疯狂地学习车轮战并未如预期,度过瓶颈期即转入正轨,而是越发沉重,最终放弃。
波士顿学院的心理学教授Peter Gray认为,主动学习本就是人的天性,前提是你对它感兴趣。
婴儿看见父母走路,会自发尝试,跌倒无数次他们也不会沮丧,而是越挫越勇直到真正习得。
因为它充满好奇,此时学习是天性,学会是目的,一切自然而然。
直到这种天性被摧毁。
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,然后纠结为什么他们不再主动学习了
——因为主动学习最核心的动力:好奇心,娱乐性,社会性都被剥夺了。
仔细想想,那些让你反复崩溃的书和课程,有多少是你真正感兴趣的?
逼迫自己学习的负面体验一旦积累过多,大脑就会抗拒合作,到后来,即使是面对很感兴趣的内容,也提不起兴致了。
所以,别觉得朋友圈打卡王都很强大,除非他真的正好学起来感到兴致勃勃,否则就是在杀鸡取卵,扼杀最珍贵的学习本能。
避雷,不是不学
是要巧学
当然了,这并不是鼓吹“读书无用”,只是天下“武艺”,总绕不过一个“巧”字。
以下提供一些巧学成才的好办法:
极简学习,“少即是多”。
学习中最常见的陷阱,就是什么都想学,且希望都能彻底弄懂。
结局通常是摊子越铺越大,越挖深越无力,最后伤及脆弱的自信心。
事实上大牛们都在反其道而行。
1997年乔布斯回到苹果,上任即砍掉90%的产品,专注于其中1、2种;每年的百杰集思会,他会问大家:
“我们下一步该做的10件事是什么?”
在大家提议、辩论、确定这份列表后,乔帮主会将后7件划掉,然后宣布:
“我们只能做前3件。”
即便有颗探索全世界的心,也要明白:每一个阶段只能专注于少量的几个主题。
别闷头学,去实践,去创造。
如果你不想变成那种“听过很多道理,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”的人,我建议你马上行动。
通过讨论,实践和讲述,你才能更快抓取吸收知识,而只有掌握高层次的思维技能(分析、评价、创造),你才能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。
比如我想成为撰稿人,前2年看了很多写作教程,练了很多笔,学得很辛苦,然而获得的进步却远不及我成为领英作者3个月的收获。
当然,很多时候机遇未到,你可能暂时没机会输出,那也可以把自己学到的讲给他人听。
参加读书会、辩论会都是比干读书更优质的选择。
毕竟理解和记忆只是基础,实践和输出才是“升维攻击”。
要么选择感兴趣的,要么选择亟待解决的。
兴趣是学习之母,想要事半功倍,就得“用爱发电”,此处无需赘述,拿出追爱豆的劲头,世界你都打得赢。
然而生活中,并不是人人都能任性只学自己想学的,总有需向现实低头的时候。
那么试试这一招:不是以后找机会把学的东西用起来,而是为了用而学。
根据Situated Learning Theory(情境学习理论),在限定时间内解决一个“既有挑战又能给你带来成就感”的问题过程中,“顺便”去学习某个知识,效果是最好的。
反过来讲,如果一件事你真的不感兴趣又必须学,不如先给自己一个很酷的任务。
比如不得不从零开始学习公文写作,咋办?
——向领导要一个必须出成果的公文写作任务。
你必然会十脸懵逼地开始,却也绝对会踌躇满志地完成。
为了交差或者得到认可,你肯定要大显神通去阅读、挖掘、输出。
这是不是比你入职第一天就在办公桌上摆N本公文写作教程,3个月过去却只看完序言高效多了?
看到这,你大概已经明白,我会感到迷茫,并不是真的因为”我太努力了”,而是我既没找准努力方向,也没领会努力技巧。
人生的努力当然是永远不嫌多的,但别人懂得坐车,而你只会跑,就是渐渐拉开差距的缘由。
今日互撩话题:
你有哪些高效学习的技巧?
欢迎互动留言~
延伸阅读:公众后台回复“学习”,查看知乎9.6万高zan回答:如何长时间高效学习?
本文经授权转载自LinkedIn(ID:LinkedIn-China),作者37度2,爱坂本龙一,爱可口可乐,爱做梦。用文字开启另一个平行世界。
GPA+交流微信gpaella,欢迎来撩。合作事宜请联系wx@careerdream.org。@GPA+ 保留所有权利
文中图片来自unsplash,为非商业用途使用,如因版权等有疑问,请联系GPA+立即删除。
后台回复关键词获取干货
懒癌晚期丨自律丨金融职场丨Office丨读书
毕业演讲丨求职秘籍丨留学丨时尚丨旅行